江蘇常州:“百橋之城”迎數字化升級,“千年古橋”講述文旅新故事
在太湖之畔、運河之濱的常州,一座座石橋如珍珠般散落在縱橫交錯的河道之間。
作為江南水鄉(xiāng)的典型代表,常州自古便是“百橋之城”。從春秋時期的中吳要輔到明清漕運要沖,石橋不僅是交通要道,更是承載著城市記憶與文化基因的歷史見證者。
常州現存石橋的建制沿革、建筑藝術與人文故事,無聲地為我們揭開這座“東方威尼斯”跨越千年的往昔舊夢。
水網密布:常州石橋的建制密碼
地理環(huán)境與建橋需求。常州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,水系發(fā)達,水運主干道除了大運河之外,還有德勝河、南運河、新孟河、白蕩河、藻港河,以及關河、青龍港等支線航道,形成口字型“通江成網”的航道格局。據宣統(tǒng)元年(1909)《常州府城坊廂字號全圖》示:常州城內河道密度高達“每平方公里有橋23座”,這種“出門見橋”的景觀,源于古代“以橋代路”的交通智慧。
建橋技術的傳承創(chuàng)新。從西晉永嘉三年的仁育橋到明嘉靖年間的文亨橋,常州石橋經歷了從木構到石構、從單孔到多孔的技術演進。新坊橋(建于南朝蕭梁大同元年,535年)采用“分節(jié)并列砌置法”,至今仍是國內罕見的早期石拱橋實例;廣濟橋(原名西倉橋,明成化十七年,1481年改建)的三孔薄墩設計,則展現了明代工匠對大跨度橋梁的精準把控。
政府規(guī)制與民間力量。常州的古橋大多以官造公建、籌集民資建造及個人捐款等形式修建。官造公建橋梁多為石拱橋,大部分集中在常州城區(qū)和交通要道,如歷史記載的廣化橋、青山橋、通吳橋、德安橋等。在民間,如清同治甲子年,地方士紳集資重建牛塘橋時,長工籍順來將自己一生積蓄的100兩銀子奉獻造橋,從而推動了募捐。位于奔牛東街的萬緣橋就是因為“萬戶化緣”建橋而得名。常州城區(qū)的椿庭橋、琢初橋、潤之橋、世豐橋、廣成橋等即為顧椿庭、伍琢初、陳潤之、胡世豐、諸廣成等個人捐資獨建。
千姿百態(tài):常州石橋的建筑美學
石拱橋的力學之美。文亨橋(明嘉靖二十七年,1548年)是常州最高和最長的三孔石拱橋,橋為東西向,與運河平行,南、北各有臺階49級。其“縱聯分節(jié)并列砌置”工藝通過重達千斤的青石條精準咬合,形成跨徑12.7米的弧形拱券。橋身兩側的12只螭吻(龍首石雕)不僅起裝飾作用,更能有效分散水流沖擊力。
石梁橋的簡約之韻。渡江橋(民國三十六年,1947年)采用7塊巨大金山條石鋪設橋面,總長6米的設計既滿足通行需求,又與老德勝河的纖道完美契合。橋身古樸簡潔,橋體保存完好,橋欄上刻有的“渡江”字,銘記著1949年解放軍“百萬雄師過大江”的歷史時刻。
裝飾藝術的地域特色。常州石橋的裝飾集中體現在橋耳、望柱和橋心石上。
橋耳:與金壇本善橋橋耳端面刻有如意紋不同,新坊橋的橋耳是為不飾花紋的素面,這符合“元明時期的古橋,其拱橋長系石端面均為不飾花紋的素面”的建筑風格。本善橋橋耳風格與宋徽宗提倡的畫風極其一致,這也是判斷其為南宋古橋的重要實物例證。
望柱:飛虹橋兩面各間置方頭素面望柱8根,落坡處設抱鼓。橋兩邊居中欄石內外各以篆體刻“飛虹橋”三字,刻字采用陰刻填朱工藝,歷經百年風雨仍清晰可辨。
橋心石:萬安橋上的橋心石為一方形石塊,上有浮雕旋葉蓮瓣形紋圖案,圖案的中心是太極圖形,向周圍發(fā)散開來的是蓮花瓣形圖紋,刻工精細,層次豐富。此圖案亦有“輪回”之形,意在時時告誡人們要抑惡揚善、廣積功德,暗含佛教思想。
人文薈萃:石橋背后的傳奇故事
《紅樓夢》的文學印記。文亨橋因《紅樓夢》第一百二十回“寶玉雪地別父”場景聞名遐邇。書中描寫的毗陵驛(今篦箕巷)與大碼頭,正是當年康熙、乾隆南巡時的駐蹕之地。2011年發(fā)現的《康熙南巡圖》常州卷,生動再現了文亨橋畔“篦梁燈火”的盛景。
歷史歲月中的不屈豐碑。鎖橋雖經多次修建,但橋身基本保持原貌,是常州市區(qū)老運河畔保存較好的幾座石橋之一。五代十國時期,天祚元年(935),吳王楊溥為了與吳越王錢镠爭奪常州的控制權,特派刺史徐景邁到常州筑羅城,鎖橋所在處是常州當時最西的城墻,有常州的城磚愛好者在鎖橋附近收集到羅城城磚,城磚上刻著“楊”字,揭示出一段塵封千年的歷史。
民間信仰的具象載體。萬緣橋,原名萬年橋,始建年代不詳, 光緒四年(1878年)重建。橋上“美人靠”傳說是陳圓圓故里的重要物證。據載,這位“秦淮八艷”之一常在此橋歇腳,其隨身攜帶的撥浪鼓至今仍懸掛在橋頭祠堂。清末進士、江南大儒錢名山《摸魚兒》中“萬緣橋上圓圓影,伯牙橋畔覓知音”的詞句,真切記錄了奔牛鎮(zhèn)上關于陳圓圓的這一掌故。
古今對話:石橋保護與城市更新
移建工程的文物活化。1986年,530多歲高齡、造型精巧的三孔石橋——廣濟橋,移建至現東坡公園艤舟亭東岸,成為我市古橋“喬遷”的第一個“吃螃蟹者”。為完好地“克隆”舊橋,每塊石條都作了記號,從而使重建的新橋完全保持了原來的風貌。1987年,移建文亨橋,按原橋造型調轉九十度移建到市河與運河的交匯處,跨越市河,新增花崗巖拱眉、彩云石欄和龍頭噴泉,使石橋更具風姿。
數字化保護的創(chuàng)新實踐。常州運用無人機、RTK技術、激光捕獲等手段,讓131座古橋有了“立體化”數字化檔案,為后續(xù)的橋梁維護、管理與研究提供了全面精準的數據支持。這些數字化成果也將被作為展覽內容供市民參觀點閱,以此進一步提升社會對傳統(tǒng)文化價值的認識與保護意識。
文旅融合的新業(yè)態(tài)。常州的古橋不僅數量可觀,而且造型別致,儀態(tài)萬方。楊橋古鎮(zhèn)上的拱橋,臥一泓弦月照影,跨兩岸飛虹凌波,給人以含蓄之美;京杭運河上的多孔橋,看慣了興衰更迭,老成持重,給人以韻律之美。橋梁,凝聚著先民的智慧,展現著水鄉(xiāng)的風情,衍生出文亨穿月、飛虹夕照等諸多浪漫,橋上走一走,仿佛能觸摸江南最深沉的個性與神韻,成為吸引游人來常旅行的點睛之筆。
從春秋時期的軍事要道到當代的文化符號,常州石橋始終與城市發(fā)展同頻共振。它們既是凝固的史詩,也是流動的畫卷,見證著江南文明的生生不息。
“每一座石橋都是常州人寫給歷史的情書”。在現代化進程中,如何平衡保護與利用,讓千年石橋繼續(xù)講述新的故事,將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永恒的課題。
- “老外”來了“不見外”,無錫一攬子便利化措施“圈粉”外籍人士2025-03-22
- “連云港制造”為全球市場持續(xù)“上新”2025-03-22
- 江蘇亭湖:“糧田”變“良田”,描繪好“豐”景2025-03-22
- “電力滿滿”折射中國經濟活力與韌性2025-03-21
- 【地評線】新華時論 | 紅綠燈里的“治理溫度”2025-03-21
- 【地評線】荔枝網評:以青春筆觸為江蘇加油,用網感詮釋 “挑大2025-03-21